
每天睡前,你是不是也会举着绘本,给孩子讲《小熊过桥》或《小兔子乖乖》?看着 TA 瞪着圆溜溜的眼睛,连小手指都跟着故事节奏动,是不是觉得又治愈又欣慰?
但你知道吗 ——“会讲故事” 可不只是 “念文字”,对幼儿园老师来说,这背后藏着超多专业本事;而对孩子来说,好故事更是成长的 “营养剂”。

为什么要讲故事?
答案藏在孩子的笑声里

可能有家长说:“不就是讲个故事吗?” 其实,3-6 岁是孩子语言发展、情感培养的关键期,老师 “会讲故事”,远不止 “让孩子安静” 这么简单 ——比如老师要根据孩子的认知调语速:讲 “小松鼠找松果” 时会放慢节奏,模仿松鼠的 “叽叽声”;还要会观察孩子的反应:要是有孩子走神,会立刻加个 “互动小问题”:“你觉得小松鼠能找到松果吗?”;更要把道理藏进故事里:讲《分享的小蛋糕》时,不用直白说教,而是让孩子跟着情节懂 “分享更快乐”。
“会讲故事”也是京学老师们的 “硬核检验”:检验她们的语言表达力、幼儿观察力,还有把教育融入细节的能力。当老师能把故事讲得让孩子追着问 “后来呢”,能让内向的孩子主动举手 “我也要说”,这背后的专业度,就是家长选幼儿园时看重的师资实力了~

家长讲好故事
是给孩子的美好 “亲子时光”

当然,老师再专业,也替代不了家长讲的故事。很多家长觉得 “我不会讲,讲得没老师好”,但其实对孩子来说,“妈妈的声音”“爸爸的拥抱” 比 “完美的讲述” 更重要 ——你讲《月亮的味道》时,哪怕模仿大象的声音有点 “笨拙”,孩子也会笑得打滚;你指着绘本上的小鸭子问 “它在干嘛呀”,孩子会跟着学 “嘎嘎叫”,这就是在练语言;睡前讲完故事,顺便抱一抱 TA 说 “像小主人公一样勇敢哦”,孩子会带着安全感入睡。
更重要的是,家长讲故事的过程,也是 “陪孩子” 的好机会:不用刻意教,孩子会跟着你学表达、懂道理;哪怕每天只有 10 分钟,这份 “专属陪伴”,也是孩子成长里最珍贵的记忆。
国庆宅家围观投票
还能学习“讲故事小技巧”

马上就是国庆假期啦,与其纠结带孩子去哪挤,不如宅家陪孩子时,看看老师们的讲故事比赛 ——你能看到老师怎么用手偶让故事 “活” 起来,能学怎么用简单的提问让孩子更投入,还能为你喜欢的老师投个 “爱心”。说不定看着看着,你也会灵感大发:“原来我也能这样给孩子讲故事!”
长按扫码
围观大赛
